首页 常识

姓氏蔄怎么读(说说威海“蔄”姓这个字的由来和含义)

2024-12-01 13:30:16浏览: 100

1、“蔄”字的标准读音为màn。《唐韵》记载“蔄,亡苋切”。《正字通记载“蔄,莫半切,音慢”。由此得知,在古代,“蔄”有两个读音,分别读作wàn和màn。

在威海方言中,“蔄”只有一个读音,读作mán。为姓氏用字。

2、“蔄”字属于典型的生僻字,不但少有人知,以前新华字典也不收录。不过,在威海方言中,“蔄”却是个常用到的字。

一是见于蔄姓。据编撰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蔄氏家谱》记载,蔄姓祖先于明洪武二年自外地迁至文登县嶅山。今居于威海的蔄姓人虽然不多,但也算常见。据有关资料介绍,蔄姓人全国约有2000多人,分布于山东文登、河北承德、黑龙江七台河和哈尔滨以及辽宁部分地区等。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威海文登。

二是见于地名和行政区划名。威海有座山叫蔄山。关于“蔄山”名称的来源,亦与蔄姓人有关。据说有蔄姓人家从文登县嶅山迁至文登县北部依丘陵而居。因为此山为蔄姓人所有,便被称为蔄山。蔄姓人在此开枝散叶,并吸引了诸多外姓人来此居住,逐渐混居形成两个村落,居于山东侧的村子叫东蔄山,居于山西侧的村子叫西蔄山。后来蔄姓人离开了此处,但名称仍然延续了下来。


1962年,人民政府将此片区单独划出,设公社建制。因为公社驻地居于蔄山村,故而将公社命名为蔄山公社。蔄姓也因此而在威海逐渐广为人知。

3、简化字兴起后,“問”简化为“问”。“蔄”字是上下结构,上“艹”下“問”。按说,“蔄”字中的“問”部分也应简化为“问”。不过,在国家公布的简化字表中,并没有“蔄”字。也就是说,“蔄”没有对应的简化字。这期间,蔄姓人紧随国家潮流,自行把繁体字“蔄”字中的“問”简化为“问”,结果造出了“蔄”的简化字(下称蔄简字)。

蔄姓人自造的字



蔄简字属于自造字,国家不认可,自然早期电脑打不出来。现在有的输入法能打出来,可是写作软件又不识别,保存不了,还是不行;“蔄”属于生僻字,早期的输入法没有收录,所以也打不出来。蔄姓人没法,只好用“苘(qǐng)”字代替蔄简字,并赋予了“mán”的读音。至今,仍有许多人沿袭过去的做法,将蔄简字写作“苘”。即便网页上,仍然延续了这一做法。



4、“苘”与蔄简字并无关联。“苘”指“苘麻”,是一种经济作物,我们常见的麻袋便是用苘麻的外表皮编制的。



5、关于“蔄”字的来历,今蔄姓人多认为是祖先自造字。据笔者研究,这种说法属于猜测,值得商榷。理由有三:

一是在古代,造字属于国家工程,民间造字涉嫌以下犯上,所以不太可能擅自造字。唐朝时武则天贵为治世皇帝,造了二十个字,武则天一退位,这二十个字便全部作废,不被认可。可见造字之难。

二是在古代,含有“問”字结构的字很多,并非“蔄”独有。时至今日,含有“問”字旁的字因为生僻,基本都淘汰了,唯有“蔄”因为属于姓氏,所以流传了下来。

由此推测,“蔄”并非自造字,而是古已有之,是先有“蔄”字后有“蔄”姓。

三是“蔄”并非只用于姓氏,还有其他含义。这是“蔄”非自造字的最确切的证据。

关于“蔄”字的含义,《唐韵》记载“亡苋切。人姓,见《姓谱》”,即《唐韵》记载,“蔄”读作wàn时为姓氏用字。

正字通记载“蔄,莫半切,音慢,非”。即,《正字通》记载,“蔄”读作màn时其含义为“非”。

这里的“非”并不是现代汉语所释义的“不”。《康熙字典》记载“隐也”,也就是“掩藏”的意思。关于这一点,不明白的可以查一下《康熙字典》“非”字条。

“蔄”上下结构,从艹,下面的“問”为“问”的繁体字。草下问话,必事关机密,故而“蔄”字有“隐”的意思完全符合古代造字逻辑。

6、今蔄姓人多认为祖先为躲避官府追捕而隐姓改名。既然“蔄”有隐的含义,那么,改姓为蔄亦与这一传说相贴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