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银喉长尾山雀多少钱(银喉长尾山雀:圆滚滚的糯米团子)

2024-09-25 08:45:19浏览: 100

银喉长尾山雀,这种体态轻盈、声音悦耳的小鸟,以其银灰色的喉部和细长的尾巴而闻名。

生活在高山林间,它们如同自然界中的精灵,在枝头跳跃,唱出清脆悦耳的歌声。

在大自然的宏伟交响乐中,银喉长尾山雀犹如一位精心排练的独奏家,用它那细腻的旋律讲述着生存与和谐的故事。

银喉长尾山雀(Long-tailed Tit)别名叫团子,属于鸟纲雀形目山雀科长尾山雀属。

主要栖息在针叶林或者针阔叶混交林中,在中国辽宁东部、浙江和新疆等地都有它的身影。

银喉长尾山雀体长大约13到15厘米,其中尾羽可占体长的一半以上。

翅膀展开左右长度大约16到20厘米,体重大约7到11克,属于非常轻盈的鸟类。

头顶至颈背灰黑色,喉部是银白色,有明显的黑色眼线,眼周围有较少的羽毛,使得眼睛更为突出,颊部呈现银灰色或白色。

胸部至腹部羽毛为银白色,柔和且具有良好的保温性,尾部非常长,呈现出扇形或渐尖形,羽毛主要是灰黑和白色,尾羽端部通常是白色。

腿部较短,呈现淡褐色或灰色,有细长的爪子,可以牢牢抓握小型树枝和树叶。

银喉长尾山雀(Long-tailed Tit)和黑头长尾山雀(Black-browed Tit)较为相似,这里仅做一些简单的对比:

①银喉长尾山雀比黑头长尾山雀体型稍大一些,包括体长和体重。

②银喉长尾山雀的尾羽可达体长的一半以上,而黑头长尾山雀的尾羽不到体长的一半。

③银喉长尾山雀胸部至腹部羽毛为银白色,黑头长尾山雀胸部至腹部羽毛为棕褐色。

银喉长尾山雀的群体大多数时候由几对成年鸟及其雏鸟组成小家族群体,群体大小平均为10至30只,但在食物丰富或气候适宜的环境中,群体可达到50只以上。

它们在群体中表现出高度的社交互动,包括共同觅食、警戒和社交清理等行为。

银喉长尾山雀主要以昆虫为食,包括蚂蚁、蜂、蝶、蚱蜢等多种昆虫,特别是在繁殖季节,这些高蛋白食物对于雏鸟的成长尤为重要。

在银喉长尾山雀的群体中,常见成员间的食物分享,尤其是成鸟向雏鸟喂食,这种行为有助于增强群体的社会结构和凝聚力,提高整个群体的生存率。

在中国北部和蒙古的一些地区,银喉长尾山雀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迁徙行为,冬季时,它们会从寒冷的北部地区向南迁徙到较暖和的南方地区。

在中国西部的一些地方,银喉长尾山雀则可能表现为留鸟,全年大部分时间在同一地区活动,仅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才进行短距离的局部迁徙。

迁徙期间可能会对沿途的昆虫群落产生影响,自身也可能会遭到当地捕食者的影响。

因此,迁徙的过程中保持群体规模尤为重要,它们在寒冷的冬夜时会靠在一起取暖,减少热量损失,还能合力寻找食物,共同御敌,如此才能顺利完成迁徙。

繁殖季节通常开始于早春,大约从3月到5月,具体时间依地理位置和当年气候条件而异。

繁殖期间,雄雌鸟会共同捡取筑巢材料在背风且树冠较高的树干后面进行筑巢,巢呈球形,主要由苔藓、树枝和羽毛构成,内部以细小的羽毛和植物绒毛软化,以保持温暖和舒适。

待雌鸟在巢内产完卵后,便由雌鸟继续孵化,期间雄鸟和雌鸟会一起出去寻找食物,有时候也有让雄鸟带回来给雌鸟吃。

除了父母之外,其他群体成员(可能包括前一年的雏鸟)也会参与喂食和保护雏鸟。

大概13天左右雏鸟就会破壳而出,育雏期15天,一般在第16天雏鸟就会开始离巢尝试飞翔。

银喉长尾山雀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种群数量稳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将其评为“无危”物种。

银喉长尾山雀因其可爱圆滚滚的外表,让部分人萌生了笼养的想法,但该鸟类毕竟是野生动物,长时间笼养较为容易造成死亡,所以一般不建议笼养。

另外,银喉长尾山雀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如果擅自捕捉或者饲养,那就是违法行为,大家一定要克制克制再克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