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桑之未落……太好了,能吃

2024-12-27 08:00:16浏览: 100


作为一种古老的药用植物,自《神农本草经》始,桑类药一直使用至今。《神农本草经》中将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无毒,可以长期服用,对身体有益;中品药有的有毒,有的无毒,需要根据情况使用;下品药多数有毒,药性峻猛,不能长期服用。《神农本草经》认为桑寄生、桑螵蛸是上品,桑叶、桑白皮被认为是中品,没有桑枝、桑葚的记载。但随着时间向前,桑枝、桑葚的记载逐渐多起来了,如《新修本草》言桑葚“单食,主消渴”、《本草汇言》载桑枝“去风气挛痛”等等。历朝历代的书籍中,都能看到桑类药的身影,使用十分广泛,如《药性论》中说桑白皮“治肺气喘满,水气浮肿,主伤绝,利水道,消水汽,虚劳客热,头痛,内补不足”等。

桑叶,就是桑树的叶子,传统认为经霜的桑叶效果更好,很多老大夫在处方会特地写明要“霜桑叶”。中医认为,我们身边有六种外邪,即风、寒、暑、湿、燥、火。根据季节、地域等条件的不同,外邪的种类会有所变化。比如秋冬季就常见风邪、寒邪,夏季伏天就常见暑邪、湿邪等等。秋季常见燥邪,表现为咳嗽无痰或痰黏、口干等症状。桑叶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的作用,能够去除风、热、燥,多配伍薄荷、连翘、沙参、麦冬等,如经典方剂桑菊饮、沙参麦冬汤等。桑叶还有清肝明目的作用,如果出现了眼睛充血、肿痛,迎风流泪等症状,可以与菊花、白蒺藜一同煎煮服用,可以单用桑叶煎水洗眼睛

皱巴巴的中药桑叶

中药桑白皮,是桑的根皮,又称桑根白皮,因表面白色而得名。常用的炮制品有生桑白皮和蜜桑白皮。蜜炙一般会加强润肺的效果,因此患者如果兼见肺虚咳嗽,可以选用蜜炙的品种。这是一味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药,多添加在肺热证水肿、小便不利的患者的处方中。

生桑白皮,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

中药桑枝,就是桑的嫩枝,通常是切片使用。横切面上有白色的髓。颜色很“莫兰迪”,很有特点。桑枝有祛风除湿、通经络的作用,尤其是上半身肩颈部的风湿痹痛,效果比较好。因为药性比较平和,因此无论久病、新病还是寒证、热证,都可以用桑枝。但也因为药性平和,单用作用较弱,需要搭配其他药,如独活、防风、防己等药同用,效果较好。

桑葚,是一种药食两用的中药,酸甜可口,鲜食、干食都很好吃。桑葚,也可写作桑椹,“葚”、“椹”皆从“甚”,有“密集”的意思,因此“桑葚”就是有桑树上有密集小果子的意思。大家一定见过桑葚掉在地上,染得一片黑的样子,“紫红的桑葚”大概是很多人小时候共同的记忆。记得我大学校园里有一棵矮小的桑树,但我从来没见过它的桑葚变红,因为果实白色中泛着粉色的时候就已经被学生们吃没了,这也是一种独特的记忆了。桑葚味甜、酸,有滋阴、生津、润肠的作用,与蜂蜜同煮,做成膏滋,日常用凉开水兑服,可以滋补阴液、润肠通便。

酸甜可口的桑葚

中药桑寄生,名副其实是一种寄生在桑树上的植物。古人所用的桑寄生,其实是桑寄生科中的多种植物,只是外表相似而已;现在用的桑寄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是单一品种,即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易相混淆的另一种植物,叫做槲寄生,在古籍中也曾被当做桑寄生使用。桑寄生质地较硬,叶片卷曲有短柄,嫩叶上有细茸毛,尝起来比较涩;槲寄生分枝较多,较脆,比较容易折断,叶片容易脱落,没有叶柄,尝起来有点苦,嚼之有黏性。使用时要注意分辨。桑寄生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的作用,用于肝肾不足导致的风湿痹证、胎动不安,可以搭配独活、防己等祛风除湿,也可搭配当归等养血补血药来安胎。

寄生在桑树上的桑寄生【绕口令

中药桑螵蛸,是一个棕色、多层、柔软、触感像瓦楞纸一样的近立方体,来源是大刀螂、小刀螂或巨斧螳螂的干燥卵鞘。雌性螳螂在产卵前,会首先在树枝或树皮上分泌出泡沫状粘液,再将受精卵产在里面,许多卵分行排列,干燥后就是螵蛸了。注意是来源动物是螳螂不是蟑螂,蟑螂也有类似的行为,但不能当做螵蛸入药。采收后需要蒸制来杀死其中的虫卵,便于储存和入药。桑螵蛸有固精缩尿、补肾助阳的作用,古人将桑螵蛸烧焦喂给小儿,可以止小儿夜尿。桑螵蛸可以与金樱子、黄芪等配伍,更好地发挥功效,常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小便白浊等。

螳螂:听说想蒸煮我的卵鞘?

桑枝、桑叶、桑葚、桑白皮功效虽不尽相同,但都有程度不同的祛除水液的作用,《神农本草经》虽将桑类药分为上品、中品,但现在认为桑类药都是无毒的药。桑作为药用植物从《神农本草经》起传承至今,各医家对其非常熟悉。医学术语通常佶屈聱牙,似乎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遥远。其实不然,生活中也有很多桑的痕迹,桑已经紧密伴随我们很多年了

《说文解字》说“桑,蚕所食叶木”,自神话中嫘祖养蚕缫丝开始,桑就以无与伦比的地位存在于我们的文化中。《山海经》中记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扶桑树不仅是太阳的居所,还有神兽保护,很多古籍都有相关记载。扶桑附近还住着身体是紫色的、吃桑葚的仙人。桑还是古人的崇拜对象,桑林也有祭祀的功能。《桑树赋》中说“汤躬祷于斯林,用获雨而兴商”,讲的是商汤以自己的指甲、头发为牺牲,在桑林中祈求降雨的故事。桑还与很多圣贤的出生有关,比如伊尹、孔子等。

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桑。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人就学会了养蚕纺织,桑就成了我们的衣食之本。历代统治者都有劝农植桑的法令,如《礼记》“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公桑蚕事,近川而为之……”意思是古代天子诸侯都有临近河边建造的桑园和养蚕的宫室,还需要挑选有吉兆的人到蚕室去养蚕。又如《孟子·梁惠王上》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其与后面的“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共同体现了在位者需要爱护农时,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使民衣食无忧。

桑,蚕所食叶木

不仅统治者认为桑很重要,百姓也认为桑是重要的生活物资,有特殊的意象。战国时期的水陆攻战纹铜壶,珍藏于四川博物院,它的纹饰中表现了妇女采桑这一活动,说明当时这个活动普遍而有代表性。《诗经·小雅·小弁》中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为对待父母栽下的桑树和梓树,内心充满恭顺敬意,代指对父母也是恭敬侍奉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描写了一幅充满生趣的农家图景,提到农家闲聊的内容是“把酒话桑麻”。宋词牌名有“采桑子”,这一名来源于唐代教坊曲《杨下采桑》,内容是以暮春桑园的景象起兴,描写自己离别愁绪的曲子。“采桑子”又称“罗敷艳歌”、“罗敷媚”,看起来与汉代乐府诗《陌上桑》有些关联。古人屋旁常栽种桑树、梓树,因此人们常以“桑梓”代指故乡,如毛泽东的《七绝·改诗赠父亲》中写道“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以上都说明,桑与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水陆攻战纹铜壶,笔者拍摄于四川博物院

桑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密不可分,以至于在文化中、在生活中可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形容时间时,我们说“沧海桑田”;鼓励人奋发图强时,我们说“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对人阴阳怪气的时候,可以“指桑骂槐”;借文传情的时候,可以“咏桑寓柳”。桑的年龄几乎与我们的历史一般久,它的同伴遍布中华大地。下次再路过生机勃勃的桑树的时候,在享受桑叶的阴凉和桑葚的美味的时候,别忘了仔细看看这个古老的伙伴吖。


相关推荐